
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朋友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了朋友,当我们开心时会有人一起来分享我们的喜悦,当我们难过时,也有人能够将肩膀借给我们依靠。然而有些人却没有朋友,而这点其实在他童年的时候就很明显,这样的人往往在童年时期是非常不合群的,其他的小朋友都聚在一起,开心的玩耍,只有他自己孤零零的一人。
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什么?
1、父母在生活当中对于孩子的关注太多了,也就是帮助孩子安排或者是包办代替,给孩子的照顾太细致了,因此使得孩子自身很多的能力是有所欠缺的。
2、很多时候,家长因为生活的压力或者是因为工作上的种种压力,很多的时候很难展现自己的笑容,或者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把自己的时间全部都给占满了,可能很少和我们的孩子进行很轻松,很幽默,很快乐的一番交谈。家长和孩子这样的交谈越少,就会越不善于沟通,越不善于交际。
3、父母比较喜欢宅在家里,家长很少带孩子出去玩,或者孩子由爷爷奶奶带大,老人由于体力有限很少带出去玩。在孩子由于缺乏与同伴交流玩耍的经验,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无法适应,最终导致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
4、有些孩子被爸爸妈妈宠着,在家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小霸王,吃饭时他先吃,玩具都是他的。而孩子一旦进入集体生活中,他会发现为什么好吃的不再是他一个人的。这时他进入这种集体生活后却无法适应,会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表现得霸道强势、我行我素,这时小朋友们就会不喜欢和他玩,从而把他孤立掉。
孩子不合群有哪些解决办法?
1、打基础、培养孩子社交技巧
(1)、教孩子学会遵守规则意识
可以从排队、轮流和等候做起。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家长要给孩子从小培养规则意识。
(2)、教孩子学会分享和交换
让孩子分享有点“强人所难”,不过家长的示范作用能促进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周末邀请朋友来家里,共同分享美食;家长看完的书、孩子穿不下的衣服,馈赠给他人。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明白分享带来的愉悦。不要慷他人之慨。在引导孩子分享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导孩子尊重他人的物品所有权。
(3)、有来有往
当孩子想要借用别人的东西时,要先礼貌询问。语言引导。例如,领着孩子走到别人身边,说“小姐姐好,能不能借我你的小汽车玩一玩,我把我的小皮球借给你玩。”这样,孩子不仅能够学习如何尊重他人,也可以慢慢形成“你的”和“我的”、“借”和“还”的概念。
(4)、教孩子基本的礼貌用语
“请”、“谢谢”、“对不起”、“能不能”等等。谁都喜欢嘴巴甜、会赞美人的孩子。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使用礼貌用语,孩子也会跟着使用。
2、走出去,制造社交机会
家长要作为孩子交往的“支持者”,从小多帮孩子制造和同伴玩耍的机会。比如,带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聚会、野餐,邀请孩子的同学到家里来玩。增加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不同的场合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3、请适当放手,给孩子个人空间
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出去玩生怕磕着碰着,与别的小朋友产生矛盾。所以,在孩子和同伴玩耍时,家长会严密监控,以确保孩子没有“被欺负”。一有情况,马上冲上去。不要事无巨细。建议还是给孩子们一点空间,让他们玩自己的游戏,自己解决小的争吵和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