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虎的孩子怎么样教育

匿名 2022-12-01 17:04 528次浏览

儿子今年上二年级,昨天孩子把考试的卷子带回来了,我给他检查了一遍,好多失分都是马虎导致的,比如把8看成6,把加号看成减号,怎么办呢?马虎的孩子怎么样教育?

精选回答

不止小孩子,成年人偶尔也会丢三落四,所以当孩子因为粗心马虎导致考试丢分时,不要急着吼他,想一想自己也曾犯过同样的错,再平心静气的坐下来和孩子好好讲一讲。而且小学的孩子正处于一个爱玩的时刻,做作业不认真、集中注意力时间短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家长要正确看待,及时引导。

马虎的孩子怎么样教育?

一、让孩子自己检查作业。

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做错题,于是天天给孩子检查作业。这样做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反正错了妈妈能给检查出来,所以做题时马马虎虎。家长不要给孩子检查作业,让孩子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错了就错了,让他来个不及格,吃点苦头。这样他才能认识到马虎的危害。

二、给孩子准备一个错题本。

把孩子每次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都详细的整理在错题本上。这样在每次整理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就可以在孩子思想意识上得到纠正。孩子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大脑就会自动提出警示和反应,这样粗心的现象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得到控制。

三、排除一些杂念。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应该专心,千万不要拿着西瓜想着芝麻!不管是写作业,还是背课文,应该排除一些杂念和干扰。游戏的时候,也应该尽兴,不要想着功课。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专心能力。

四、保持适度紧张情绪。

当一个人情绪高度紧张时,往往会犯错,但当一个人情绪完全放松时,他也会频繁出错,所以最好的情绪状态就是保持适度的紧张,这样有利于思考。心理学上说,紧张情绪和智力操作效率呈倒U型曲线,只有在中等紧张情绪下,才能拥有最佳的智力操作效率,所以不想让孩子粗心大意,让他保持适当的紧张情绪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让孩子多做些细活儿。

有些孩子出现粗心问题,是因为性格太急躁,所以父母要帮助他改掉急躁的毛病,比如说平时让他做一些比较精细的活:练练字、用筷子夹花生、串珠子等,都非常不错。当孩子不再急躁,有了耐心,粗心的问题也会缓解很多。

六、强化孩子的细心。

可以通过对孩子认真完成一件事进行表扬等方式,强化他的细心。为了避免孩子粗心,家长可以在孩子粗心时不去批评他,但在孩子细心地完成一件事情后,应及时表扬孩子,以强化他的细心,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接受这种心理暗示,越来越向着细心的方向发展了。

七、父母以身作则。

父母自己要克服“马马虎虎”的思想。更不可面对孩子,表露或暗示这种观点。还要给孩子讲述“马虎”的故事,搜集、创作一些因粗心马虎闯下的大锅事例,经常向孩子宣传马虎的害处,通过合理的多次重复,在孩子脑子里形成一种认真、负责的思维模式。

一切好起来 2022-12-01 18:32

相似问题

  • 一年级孩子粗心马虎怎么改善

    许多一年级孩子都存在粗心马虎的毛病,家长要引导孩子养成认真审题、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只有这样做才能帮助孩子逐步改变坏毛病,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千万不要一看到孩子粗心马虎就打骂孩子,打骂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

    一年级孩子粗心马虎怎么改善?

    1、改善家庭环境。

    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杂乱无章的家庭中,没有稳定的作息习惯,就会使儿童养成粗心、马虎、无序的生活习惯。所以,建议家长们在家庭中创造一种有序的生活,家里的摆放要整齐,有固定的地点。从生活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个性,能减少学习中的粗心。

    2、家长不插手。

    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做错题,一天天坚持给孩子做检查,无形中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做题毫不在意,反正有人检查,错了再改。家长应让孩子自己检查,锻炼其能力,克服马虎的毛病。

    3、集中注意力。

    为了克服粗心马虎的毛病,就要学会把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所要完成的工作上。有的家长,不管孩子是不是正在学习,都把电视机开着,或者自己打牌搓麻将,这些做法都会造成对儿童的干扰,使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久而久之,儿童便开始毛毛躁躁,养成“一心二用”的坏习惯。因此,家长应该在孩子学习时给他们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4、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因为有了责任心,他自然能够小心谨慎地对待每一件事情,避免马虎。家长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扫地、洗碗、整理自己的玩具等)。做得好了,家长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做得不好,应给予批评,让他重新做一次。

    5、身边常带记事本。

    俗话说,好脑筋不如烂笔头。应该建议孩子,随身携带一个小小的记事本,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有是将要做的事情、脑子中有什么好的点子,就随手记录下来。字体潦草一点无所谓,等到晚上可以再进行整理。这样一来,一些重要的信息就不会被遗漏了。

    6、千万不要抱怨批评。

    当孩子出现粗心的毛病时,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如你真是“屡教不改”,你就是一个“马大哈的”,我看“你这粗心的毛病是真改不了了”,家长说出这样的话时孩子自己也会丧失信心。我们要努力去寻找孩子的细心点,并不失时机的肯定他鼓励他,孩子便会感觉自己真的很细心。当孩子的细心点,越来越多时,细心便成了孩子的一种习惯。

    7、培养孩子整齐有序的生活习惯。

    孩子粗心的毛病不是一天养成的。家长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作息时间,帮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养成保管自己物品的好习惯,不仅仅是学习用品,衣服鞋子等也要放到自己的柜子里,自己保管,学习上要培养孩子养成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做完作业要检查,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等好习惯。

    2022-12-01 18:25查看全文
  • 孩子不懂礼貌脾气大怎么教育

    孩子慢慢长大之后,就会有自己的决定和想法,这时候父母所说的话语,就有可能不被孩子接受,如果长时间被娇惯,孩子自然而然有可能利用一定的方式去回击。不尊重别人是很多孩子发脾气时会有的情况,一些家长看到孩子这样会选择责骂孩子,但往往责骂的越多孩子越暴躁。

    孩子不懂礼貌脾气大怎么教育?

    1、隔离冷静情绪过激的孩子。

    面对正在生气口不择言的孩子,家长可以让他先单独冷静一下,等到情绪稳定后再与孩子进行交流,让他了解自己刚才的行为是不礼貌的,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爸爸妈妈切不可自己先发一顿脾气,最后不了了之,让孩子不清楚自己错在哪儿,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表达方式。

    2、巧用奖惩制度,多给孩子足够的锻炼机会。

    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外出,让宝宝一同参与各种成人的社交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模仿成人的各种礼仪行为。如果孩子在适当的场合表现得体,或者展现出有礼貌的良好举止,就奖励一张贴画;如果表现粗鲁无礼,就拿走一张贴画。当贴画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可以让孩子选一件自己喜欢的小玩具或书籍,进一步强化宝宝的礼貌行为。

    3、耐心引导,合理利用期望效应。

    平时,家长可以用诸如“宝宝会成为一个懂礼貌的孩子”的话语激励宝宝,给宝宝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4、强化孩子的自尊意识。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尊意识就会我行我素,无动于衷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尊重别人,从而达到自尊,明白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会遭到别人的厌恶。只有使孩子建立了自尊心,并且不断地强化它,孩子就会在意自己的形象,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良言语和行为。

    5、教孩子学会说各种文明用语。

    父母应该在孩子懂事的时候,就利用各种场合教孩子学说各种文明礼貌用语,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强化记忆,让孩子养成使用文明用语的习惯,这样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

    6、父母做个好榜样。

    孩子有没有礼貌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且孩子天生就喜欢模仿别人,所以爸爸妈妈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讲礼貌,尊敬老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7、允许孩子自由发挥。

    如果家长总是一味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所规定的路线发展,而不给孩子应有的辛苦空间,这样也是不行的。家长一定要学会给孩子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最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给孩子安排一个他们自由活动的空间,做到让孩子自由生长。

    2022-12-01 18:23查看全文
  • 胆小的孩子怎么教育

    现在多数孩子是活泼好动、能说会道、敢作敢为的,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孩子胆小怕事,平时沉默寡言,不愿跟大家一起玩,没有同龄孩子那种爱动、贪玩、好奇的特点。性格胆小的孩子容易自卑甚至自闭,他们不善于去表达自己,经常会潜意识里压抑自己,容易不快乐,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状态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家长要及时做好引导。

    胆小的孩子怎么教育?

    一、不能操之过急。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胆小的时候,内心就会变得特别慌张,经常强迫他们和别人进行交往,有时候面对胆小的孩子,家长更应该冷静下来。胆小的孩子面对很多人的时候,会感觉到特别不安,他们更愿意独处或者和一两个朋友玩耍,如果家长总是强迫他们去社交,反而会加剧内心的恐惧,让他们变得更加胆小。

    二、让孩子多接触外界。

    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界,为孩子创造与人接触的平台,不要让孩子总是待在家里,相反如果孩子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是不可能培养出胆子大的孩子的。

    三、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许多孩子胆小,是因为孩子没有自信心,所以家长不要任意的指责孩子,以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孩子的长处,让孩子进行学会自我肯定。家长教育孩子时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做得好给予适当表扬,做的不好,应该耐心的教育引导并给予鼓励他下次做好,这样既肯定了孩子的价值,也不会让孩子的尊心受挫折。

    四、树立正面的榜样。

    经常跟孩子说说英雄故事,或引导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视片,给孩子买一些这方面的书刊,让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列举一些他的勇敢行为,如打了没有哭,或仅哭了一小会儿,能大声讲话承认错误等等。还应注重父亲对男孩性格的影响。父亲多和孩子说笑玩耍,注重多与孩子谈论爸爸,让父亲的形象和行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体贴。

    胆小的孩子对别人的态度特别敏感,他们在外不能充分表现自己,较少获得关注和满足,在家里就更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爱护。

    六、放手磨炼孩子。

    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锻炼。有的家长总是把孩子当成小宝宝,或怕其经不起摔打,动不动就说:“你不行”,“你还小”。家长的包办代替会养成孩子胆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独立精神和应变能力,一旦离开父母便神色慌张,不知所措。适度的挫折与磨难,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财富。家长千万不要轻易地将之剥夺,而应该放手让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尤其爱玩沙子、玩泥巴,家长应努力不去干涉他怎么玩。

    七、多运动,增加社交活动。

    爱运动的孩子大都积极阳光,外向。所以多鼓励孩子运动,可以报一些需要团体合作或者对抗性的运动项目。譬如篮球,足球类互动都特别适合孩子参加,一来发泄出孩子多余的精力和心中的压抑感,寻找到发泄的渠道。二是让孩子享受到运动的快感,在团队合作中,懂得团结配合,学会和别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2022-11-25 21:32查看全文
  • 对内向的孩子怎么教育

    现在很多的家长都喜欢打击式教育,就是无论孩子做得多好,都不会表扬,就是批评,希望孩子不骄不躁,继续努力。殊不知,长时间得不到父母肯定的孩子,会渐渐的失去信心,变得内向!内向的孩子,不喜欢与人发生冲突,在面对意见分歧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委曲求全,息事宁人的方式来寻求安稳,也正是这种性格,使孩子容易受到欺负,慢慢地丧失自信和自尊。

    对内向的孩子怎么教育?

    1、鼓励孩子走出去。

    父母的鼓励才是推动孩子逃出内向“魔爪”的动力,对于内向的孩子,父母就要多多的鼓励,鼓励孩子勇敢的走出去,让孩子勇敢的面对陌生的世界,大胆的接触一些新鲜事物,培养孩子的兴趣,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的性格活泼起来,塑造孩子的个性,让孩子生活的更开心。

    2、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

    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内向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家长要学着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要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3、主动与孩子交流。

    孩子性格内向,一般都是因为平时说话少,特别是与父母说话的机会少,这就需要父母做到与孩子多交流,多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引导孩子多说话,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4、不拿孩子与他人做比较。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拿自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认为这样可以激励孩子,让孩子有危机意识。可是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变得更加自卑封闭,因此家长要承认孩子之间有差异,用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做更好的自己,让孩子获得积极、肯定的评价。

    5、给孩子做示范。

    家长要以身作则,多与他人沟通,孩子也会照着去做。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每天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父母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非常的大。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6、尊重孩子的意见。

    我们做父母的经常是强迫性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孩子的一切,往往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会对孩子造成不自信,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也会给以后的交流上带来很多的被动。

    7、给孩子安全感。

    很多孩子之所以内向,很大原因是缺乏安全感,没有自信,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怕被小朋友拒绝。父母多给予孩子安全感,多抽时间陪孩一起玩耍,多增加亲子时间,增加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

    2022-11-24 16:58查看全文
  • 孩子不知道感恩怎么教育

    父母辛苦养育孩子,为孩子付出,在给予孩子爱和呵护的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爱,能够感恩父母。但是,现在很多孩子比较自我,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让父母觉得这样的孩子只知道享受爱而不懂得付出爱。想要让孩子懂得感恩,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只有经历过社会中的苦,孩子才能体会到家长的不容易。

    孩子不知道感恩怎么教育?

    一、让孩子独立做自己的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但不是全权包揽孩子所有的大小事宜。家长应该放权让孩子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承担自己该担的责任,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只偶尔在孩子需要时帮助孩子,孩子心里将怀有感激之情;即使家长没有去帮孩子做,孩子也认为这是正常的,因为本来就应该是自己的事。

    二、为孩子做出表率。

    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感恩的环境,才能让他懂得感恩。孩子的眼睛就像是照相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会被他看到眼里、记在心理,并且付之行动。因此,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以身作则,不仅自己常怀感恩之心,还要引导和感染孩子学会感恩。尤其是在接受他人的帮助时,要不吝于表达感谢。

    三、让孩子知道父母并没有想要孩子回报。

    父母们常常会在孩子面前说:“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得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

    四、让孩子从点滴小事做起。

    父母要知道,孩子的好品质、好行为是不断培养出来的。父母要让孩子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做起。为了让孩子懂得主动尊敬他人,感恩大家,父母可以从“谢谢、晚安”开始培养孩子讲礼貌的习惯。

    五、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应得的。孩子向父母亲提出要求的时候,父母应该考虑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的话,一定要坚定拒绝并告诉孩子理由,让孩子明白得来一切并不容易。

    六、抓任契机教孩子感恩。

    家长可以利用节日或特殊日期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比如,在过节时教育孩子真诚接受并感谢长辈亲属送的礼物,将其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馈赠。教师节时,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祝愿。到父亲节、母亲节时等表达感谢及爱意。如果父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教育契机,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识恩、知恩,也能取得良好效果。

    2022-11-23 18:24查看全文

大家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