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理自立的表现有哪些

匿名 2022-10-12 17:50 1547次浏览

孩子今年十三岁,在学校勤学好问,回家作业自己完成。也会帮忙做家务,自己的东西也都能收好,衣服也会放到洗衣机,洗完以后再收拾到柜子里,孩子是个好孩子,就是有一点不肯出门,让去买个东西也不肯。这样算是自理自立的好孩子么?孩子自理自立的表现有哪些?

精选回答

当前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条件越来越好,对孩子的溺爱、娇惯的家庭为数众多,因而使得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下降。不过还是有家庭培养自己的孩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的,那么这样的孩子都会有哪些体现呢?

孩子自理自立的表现有哪些?

1、孩子有很强的内在动力,孩子认定的东西和事情能够自己想办法,独立的去完成或者是得到。

2、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而不是控制关系,孩子们的想法和愿望被征求和考虑。

3、孩子在父母的支持和指导下,做出自己的决定,并不是完全的听从父母的意见。

4、有困难先自己解决,动手动脑。并不是一味的依赖父母,在实在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会寻求他人的帮助。

5、习惯一个人做一些事情(出门逛街,吃饭,旅游,完成复习,找到工作,奖励自己)。

6、心理上不为他人而活,不为获得他人认同感而活。而是为了自己价值的体现而活。

7、学会拒绝,简单明了,没有负罪感。不会因为其他的因素造成影响。

babe妈妈 2022-10-12 19:29

相似问题

  • 家长希望孩子能自理自立的方面有哪些

    孩子也是个独立的个体,所以他必须要学会自理自立。家长同样也希望孩子能够学会自理自立,这样自己也能轻松,孩子也可以更加优秀。但是,很多家长在下定决心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能力时,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接下来就让我来告诉你,可以通过哪些办法来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

    家长希望孩子能自理自立的方面有哪些?

    1、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培养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当孩子的能力有所发挥时,他会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时,对他树立自信心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培养孩子服务性劳动的能力

    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图书和其他用具等。

    3、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操作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4、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在学习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且要努力做好;不该做的事不要做,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要让孩子明白一分钟、十分钟、半个小时等时间段有多长,可以做哪些事情。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些事情,比如上厕所、喝水或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等。

    5、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作为一个小学生,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地学会生活、学习和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要想办法自己解决。

    孩子能自理自立的好处:

    1、帮助孩子融入集体生活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以让他更快地融入一个集体中。最开始接触到就是幼儿园的生活,在上幼儿园之前,家长要教会他自己吃饭,上厕所、穿衣等等。

    2、可以锻炼孩子肌肉群与动作的协调性

    动作教育是孩子必需学习的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责任感与良手的生活习惯。家长要让孩子学习自己完成某一个动作,通常这些动作可以让身体的协调性增强。

    3、孩子懂得自我探索

    儿童早期的认知来自生活实践。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的自我探索能力。自我探索,是一种求知的能力,也是一种宝贵的能力。懂得自我探索的孩子,不仅具备钻研的品质,还是勤劳的孩子,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是因为父母给了孩子一个开放的环境,放手让孩子管理自己,促进了孩子对外界环境的探索。

    4、孩子拥有动手能力

    一个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跟动手能力是正相关的,常动手能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很多孩子被父母宠坏而失去“自己动手做”的能力,这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遗憾”。因为孩子的手指动作越多越娴熟,大脑皮层神经元相关的连结越牢固,孩子的大脑越聪明,尤其是在动手能力方面的大脑区域越发达。

    2022-10-05 11:20查看全文
  • 家长希望孩子自理自立的方面都有哪些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变得很优秀。当然,变得优秀的前提,是要让孩子学会自理和自立。因为家长不可能跟在孩子屁股后面一辈子,帮孩子做好一切安排。孩子只有拥有自理和自立能力,长大了才有可能独自闯荡,想更好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家长希望孩子自理自立的方面都有哪些?

    1、家长希望孩子能在生活上需要自理,为人处事上能自立。

    2、首先我们做的是生活上要打理的井井有条,生活就是一个大学堂,生活自理能力强,其次出去跟朋友相处自立的能力也提升很快。

    3、自理者,讲的是孩子自己承担和料理自己的事务。自立者,讲的是孩子不过多依赖家长,独立自主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4、自理自立是孩子成长应具备的基础品格,也是其做人做事必备的基本素质。而自理自立法,则是家长从孩子小时起,一点一滴地教育培养其自理自立,并放开手脚,把他们交给祖国的蓝天,让其像雏鹰那样早日去搏击长空。

    5、孩子只有自理自立,才能逐步培养其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孩子的自理自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孩子刚出生时,有着对父母强烈的依赖性,一举一动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但是,随着孩子的断乳和年龄增长,其要求自理自立的愿望就越来越迫切。如,要求自己行走,跌倒了,爬起来继续走。要求自己穿衣服、衣服穿反了应脱下来重新穿等。因而,孩子也就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其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了。

    6、孩子只有自理自立,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潜在创造力。孩子能否成才、早成才,外部环境条件固然重要;但是,关键是自身的聪明才智和潜在创造力能否充分发挥出来。当孩子摆脱对家长的依附,开始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时,利益的驱使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一份责任,焕发出一种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千方百计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在创造力,努力去做好自己的事。

    7、孩子只有自理自立,才能逐步形成强烈的奋斗精神和竞争进取能力。人是需要有精神动力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益激烈,没有强烈的奋斗精神和竞争进取能力,孩子就不能适应环境,也就不能成才。应该看到,孩子的成才是有条件的。任何不经过艰苦奋斗、积极努力就能成才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8、孩子具备了努力向上、自理自立的精神,他就有了一种精神动力,就会去努力拼搏,并干方百计地克服各种困难,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争取一流的成绩,争创一流的事业,从而促进其尽快成才。实践也反复证明,从小善于自理自立的孩子易成才、早成才。

    2022-09-20 19:27查看全文
  • 孩子自卑有哪些表现

    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孩子的心理也是这样,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有限,不能对自己有客观公正的评价。为此,他们经常会放大自己的弱点,夸大别人的长处,从而是脆弱的心灵遭受打击,慢慢养成了自卑的性格。有自卑倾向的人常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或倒霉的命运,而把成功归因于侥幸,有这种心态的人时常会孤独寂寞、离群索居、灰心丧气,以致于在为人处事诸方面丧失勇气和信心。

    孩子自卑有哪些表现?

    1、不敢与别人进行眼神交流。

    自卑的孩子往往存在社交障碍,甚至是正常的眼神交流和沟通都变得非常的困难,更多的时候,自卑的孩子会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而不是跟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2、做事畏首畏尾。

    自卑导致孩子不自信,做事畏首畏尾,躲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与成功擦肩而过。

    3、胡乱比较。

    比较是人的天性,不光是小孩,大人之间也存在不少的比较,但是孩子更爱比较,身体上、生活物质条件上、学习上,方方面面都喜欢比较,比别人强就高兴,比不上别人就不开心,自卑。

    4、过分追求表扬。

    自卑感强的儿童,总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但另一方面,又非常希望自己能有优秀的表现。所以,他们有着比一般儿童更强烈的获得别人赞扬的愿望,甚至会以不适宜的方式寻求他人的赞扬。因为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因自卑的感受。

    5、过于敏感多疑。

    自卑感强的儿童,往往伴有不安、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对别人的评论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还会呈现出一种病态的自我保护心理,对别人的批评会作出过度的反应,如大哭大闹,极度消沉等。甚至会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或者怪自己。

    孩子自卑怎么引导?

    1、多和孩子平等交流。

    父母在跟孩子谈话的时候,总是带着一种教育的心态,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感觉自己的地位比较低。所以父母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以朋友的心态,以平等的态度跟孩子讲道理,是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的。

    2、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

    家中如果能够开辟出一个小天地,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在哪个空间里面自由地玩耍,不受束缚,孩子会因为拥有了一个自己的空间而感到非常骄傲,从而可以增强自身的自信心。

    3、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孩子需要机会与不同个性的孩子交往,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并且孤僻的孩子要多交些开朗的朋友,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同时也要多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冒险的活动。

    4、扬长避短。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所以家长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强化长处,以弥补不足的地方,帮助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将自卑心理转化成动力,让孩子变得更加努力,更加优秀。

    5、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

    有些孩子之所以自卑,过于低估自己的能力,往往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提出的一些要求甚至是不符合孩子的年纪和实际能力,严苛的要求很难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乐趣,长时间的挫败感积压在心里,就会造成孩子的不自信。所以家长需要适当的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对于孩子的每一次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以及努力的意义,逐渐树立自信心。

    2022-10-28 23:53查看全文
  • 五岁孩子不自信的表现都有哪些

    是人都会有不自信的经历,只是不自信是有比较的,这也可以说是自卑程度。而适当的自卑感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但是过度的自卑感会让孩子内心封闭,严重的还会引发精神方面的疾病。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很多心理问题,自卑是最常见的,但是有很多家长分不清孩子是否有不自信的表现,那么,就要家长多补充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了。

    五岁孩子不自信的表现都有哪些?

    1、过于听话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不喜欢那些顽劣的孩子。但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言行方面略有越轨,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有益。那些对家长言听计从的孩子,通常低估了自我价值,自信心比较弱,对环境和生活中发生的事物怀有恐惧。他们把良好的行为作为自我保护手段,因为他们所犯的错误越小,所谓的“风险”也就越少。这都是他们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因而在人格成长方面,缺乏进取独立的能力。

    2、过分依赖性

    有时候一般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却偏偏不愿意自己完成,想要依靠周围人来做。这类孩子往往担心自己做的不好,对自己不相信,要爸爸妈妈帮忙做肯定会比自己强。习惯了父母给自己做好一切。

    3、不愿意和周围人说话、交流

    有时候孩子因为经常被批评、指责,会变得少言少语。周而复始,便不再爱和周围的人说话、交流,觉得尽量少说话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挨说的机率。

    4、经常羡慕其他小朋友

    有时候孩子总是看着其他小朋友的东西好,生活好;有漂亮的衣服、好玩的玩具;虽然自己也有这些,但总是觉得不如别人的,不爱玩自己的。在此类孩子心中,已经开始有了对比、比较、甚至攀比的心理。当自己的生活环境没有其他人优越时,逐渐会产生羡慕的心态,对自己的排斥,如果不正确引导很有可能导致嫉妒心理。

    五岁孩子不自信怎么办?

    1、用适当的方式沟通

    家庭教育中,家长总是以命令的方式育儿,这就导致了孩子做事总怕犯错,畏手畏脚。如果孩子犯错,一定要用温和的语气分析为什么犯错,用良好的方式沟通。

    2、尊重并认可孩子

    孩子的意见被尊重,是通往自信的阶梯。当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尽量让孩子自己挑选款式和颜色,不要否定孩子的眼光。当孩子独立做事情的时候不要急于否定,一定要认可孩子的才干和能力。

    3、多鼓励孩子

    可以多一些鼓励、包容,千万不能批评孩子,过分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当孩子有一些念头或内心想法的时候多鼓励,而且要鼓励孩子勇于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慢慢胆子变大、乐观外向、活泼开朗。

    4、培养孩子的成就感

    成就感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有了成就动机孩子就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并力求取得成功。四至五岁的孩子喜欢被别人夸奖和称赞,家长要利用孩子这一特点,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5、促进孩子的人际关系

    也应该鼓励小朋友去玩耍,去和小朋友交流,让孩子多一些与同龄儿童做好朋友的机会,才能够让孩子学会交流、表达,积极主动和别的小朋友要分享自己的心事,分享自己的玩具,才能够让孩子慢慢变得外向。

    6、鼓励孩子特殊才能的发展

    家长要培养孩子在体育、音乐、艺术、文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殊才能。特殊才能的发展不仅能满足孩子自我表现的欲望,还能使他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

    7、家长要给予孩子陪伴

    可以多给孩子一些陪伴,尤其是内向孩子很容易因为与父母关系比较差、缺乏父母陪伴而引起过度自卑、容易焦虑、紧张等一系列问题,缺乏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很容易让孩子变得特别内向。

    2022-09-29 19:10查看全文
  • 性格孤僻的孩子有哪些表现

    有些孩子因为自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内心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性格就会变得孤僻。但大多数父母很少能在第一时间注意到孩子的不对劲,以为孩子只是内向。直到孩子变得越来越寡言少语,甚至影响到人际交往和学习成绩时,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性格孤僻的孩子有哪些表现?

    1、容易发火。

    性格孤僻的孩子往往很容易发火,只是一些小的争执,可能就会对朋友甚至父母动手,行为十分恶劣。孩子之所以这么做,说明孩子是缺失安全感的,他们希望通过暴力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2、不喜欢讲话。

    孤僻的孩子一般都不爱讲话,不喜欢被陌生人接近,不喜欢和人交往,对别人的呼喊没有反应,也不跟人打招呼。与集体相处的能力比较弱。

    3、不会建立人际关系。

    性格孤僻的孩子不会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常喜欢独自玩耍,不喜欢或者不懂得怎样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也不会去参加团体游戏,所以往往不懂得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

    4、不关心别人。

    性格孤僻的孩子只关心自己的世界,不会主动去了解并关注别人的世界。身边小朋友受伤、或者是集体获得某些荣耀,孩子都不会在乎,对整个世界都漠不关心。

    5、生活模式比较固定。

    当孩子性格变得孤僻后,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会变得刻板。甚至沙发的移动,以及饮食的改动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觉得不安。

    6、喜欢独处。

    性格孤僻的孩子喜欢独来独往、离群索居。因为他们不喜欢与人沟通相处,所以总是热衷于建立属于自己的小空间。情况严重时,孩子甚至还会对他人怀有厌恶、戒备和鄙视心理。

    性格孤僻的孩子该怎么改变?

    1、多与他人交流思想。

    孤僻的孩子常以灰暗消极的心理去判断别人的行为,经常猜忌他人。因此,家长要多让孩子和身边人交流感情,让孩子去共情他人的情绪,打破与他人相处时的障碍,孩子孤僻的性格就能有所缓解。

    2、让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孤僻的孩子最主要的特征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藐视他人和群体。想要孩子克服这一点,就必须让孩子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去,引导孩子去适应他人的节奏,逐渐与他人协调。

    3、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有些家长工作忙碌,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缺失安全感,性格就会变得孤僻。所以,家长应该留出充裕的时间陪孩子。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下成长,才能觉得快乐,才能拥有安全感。

    2022-09-08 21:57查看全文

大家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