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善于表达如何引导孩子

匿名 2022-12-01 17:01 366次浏览

二年级,男孩,有点内向,很少跟我们主动交谈,也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每次都要我们问好久他才愿意跟我们主动倾诉,我和他爸爸也不是这样的性格啊?咋办呢?孩子不善于表达如何引导孩子?

精选回答

表达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都是需要不断练习的。家长在生活中鼓励孩子多表达,随着他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升,孩子也会成长的越来越自信。

孩子不善于表达如何引导孩子?

一、绘本阅读。

讲故事,无疑是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孩子阅读绘本时,都能够在通过绘本的图片、声音等加深自己对故事的印象,产生记忆点,明白在相应的情境下说出相应的话语。到了日常生活中,便可以轻松自然的运用了。

二、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沟通与交流是父母孩子最佳的相处模式,很多父母只注意到怎样灌输给孩子正确的思想,却忽略了孩子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应该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换位思考,与孩子多进行交流,引导孩子将他想说的话大胆的表达,无论表达的好或者不好,都是值得被鼓励的,都是一次进步,要勇于尝试。

三、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环境。

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说话“畏畏缩缩”就会大声呵斥或者态度不好,这样的做法反而会让自己的孩子害怕去表达自己,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会说错话惹来更多的责骂,所以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够放开胆子说话,就需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内心毫无拘束的感觉。

四、编故事。

孩子一般是非常喜欢听故事的,同样他们也非常愿意讲故事,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孩子去编故事,比如给孩子一幅带有情节的图片,让孩子根据图片编故事;再比如我们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后,鼓励孩子对故事进行合理的改变,充分调动孩子的想象力,并让孩子有逻辑的组织自己的语言,时间长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会有所改善的。

五、多带孩子出游。

很多时候,总是局限在家、幼儿园、小区楼下很难让孩子有提升自己的机会。多带孩子外出游玩,在过程中自然会开阔孩子的眼界,生活阅历丰富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越强,他想把自己看到的新鲜事说出来。

六、适当的背诵。

词汇量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适当让孩子背诵一些诗歌、文章、句子等,这样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也能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让孩子背诵的内容,一定要选择孩子能理解的内容。

孩子不善于表达的危害有哪些?

一、想法不能顺利实现。

任何愿望和要求存在于人的大脑里,都需要通过一定程度的表达,才能让别人知道和理解,最终才会尽快地变为现实。如果在表达时词不达意或者表达不清楚,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自然不能引起他人的共鸣,甚至可能遭到一口回绝。

二、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表达是一项技术活,十分考验自己的能力。如果表达得不好,不但达不到效果,还会被人认为情商低、不会说话,既影响与同学之间的感情,还会招致他人的反感和孤立。即使自己的想法再好再合理,别人也不能接受。

三、容易吃亏受累。

人们大多喜欢嘴甜会说的人,喜欢听好话和奉承的话,因而容易忽视嘴笨的孩子。有的孩子虽然学习好、品行佳,但性格过于沉稳,不善于表达,在学校不容易得到老师的欢心,工作后更会因为过于默默无闻而失去晋升、晋级的机会。

福袋hhh 2022-12-01 18:42

相似问题

  • 孩子不善于表达怎么办

    一个能自信并且放开表达自己的孩子,会赢得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当孩子学会表达自己头脑的真实想法时,无论这个想法是对的还是错误的,那么,到底要怎么才能让表达能力差的孩子学会表达呢?

    孩子不善于表达怎么办?

    一、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够放开胆子说话,就需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内心毫无拘束的感觉。

    二、如果孩子不爱表现自己,不会表达,这可能与孩子本身的性格有关,父母不要过于急躁,并暗中观察孩子的喜好,因材施教。

    三、多和孩子的老师沟通,家长与老师的双向鼓励下,孩子会成长的更快,但是要循序渐进。

    四、有时候孩子缺乏信心,也会缺乏表达。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要多一些肯定,以身作则,孩子有了学习的榜样自然也会表达自己。

    五、给孩子创造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机会,比如玩他/她擅长的游戏,让他/她有成就感,就会更好的表达自己。

    六、当孩子想与我们分享他所读到的内容时,我们要抓住这种机会,放下手中事情,认真听孩子的复述,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认可。下次再遇到有趣的内容时,他还会与你分享。

    孩子不善于表达的原因是?

    一、父母管教过于严格,一方面,孩子会担心因说错话而被父母责骂,另一方面,即便孩子愿意表达,他们的意见也几乎没有真正被父母关注过。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愿再表达了。

    二、缺乏安全感,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影响深远,在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中,父母经常争吵,甚至打骂孩子,孩子为了寻求自我保护,常常会陷入沉默,甚至自我封闭。

    2022-11-02 23:11查看全文
  • 孩子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怎么办

    现在的社会似乎是一个属于外向人的社会。外向型的人善于交往、愿意张扬个性表现自己、有行动力、动作快节奏快、能快速反应,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在生活中取得成功,但是总有一些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变得内向不善于表达,甚至连出门都不敢,很多家长为此感到忧心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去解决。

    孩子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怎么办?

    一、多鼓励孩子。

    性格内向的孩子可能由于心理比较脆弱,害怕表达错误大家不喜欢自己,所以不敢表现自己,也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害怕出错,所以妈妈要多和孩子沟通,让他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他能够说出来就是一种进步,即使孩子的想法不成熟或者错误,也不要直接指出,以免伤到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孩子慢慢地胆子就会大一些,时间久了就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有自信的孩子才会敢于在人群中展现自己。

    二、帮助内向的孩子动起来。

    内向的小孩爱静不爱动,天性使然。所以很多时候需要大人提醒他们去行动,需要大人帮助他们走出内心世界,跟外面世界沟通互动。家长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议,一起出去走走

    三、多表扬孩子。

    内向的孩子大多数不是很自信,需要家长多去表扬和鼓励,才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孩子不仅能够增加孩子的自信,还能够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家长平时要学会多去鼓励和表扬孩子,给予孩子自信心,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也有利于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

    四、给足孩子安全感。

    孩子内向还有可能是缺乏安全感、自尊和自信。比如孩子总担心自己做的不好,所以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不敢主动参与小朋友的活动,害怕被拒绝等等。所以,父母要给足孩子安全感,让孩子从内心认可自己。

    五、不催促孩子做决定。

    内向的人是慢热的被动型的,他们做事的节奏会稍微慢一点,所以他决定做一件事,一定是他认为最完美的他才会说出来。所以大人在帮助孩子改善内向的性格时,最好不要催促孩子做决定,这样会适得其反。

    六、不要太压制孩子。

    从家长来说,不要给孩子太早灌输一些太过势力的观点。也不要给孩子灌输太强的攀比和竞争的心里,孩子很相信父母。一旦他照你的做,变成一个斤斤计较的人,这样容易被群体疏远,这样会导致孩子的内向。所以要教会孩子有坦荡的心胸去容纳别人。

    七、允许孩子犯错,给孩子主动尝试的自由。

    对于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的家长来说,他们潜意识里害怕孩子犯错,甚至会把孩子一次犯错后果无限放大化,这样一来就会内心产生一种焦虑感或恐慌感。为此,家长必须要重新评价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于无关乎生命安全方面的错,不妨尝试让孩子犯点错又如何?孩子们正是从错误后果中接受教育,才能知道怎样正确做事,这样一来就容易激发孩子主动大胆尝试做事的信心了。

    2022-11-17 18:53查看全文
  • 男孩内向不善于表达怎么办

    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活泼,爱说爱笑,开开心心地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性格内向,也不爱表达的时候,心理压力就会特别大,会感觉这是孩子很大的一个缺陷,生怕孩子因为内向的性格影响以后的发展。孩子内向不善于表达,家长不要太过焦虑,这是可以改善的。

    男孩内向不善于表达怎么办?

    一、多带孩子接触外界。

    很多孩子太过于内向的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太过于孤独,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所以,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家长就要让孩子试着多和外界交流。当你经常带着孩子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时会在潜意识里帮助孩子养成一种主动与人沟通的习惯,当他养成了这种习惯之后,再将他放入陌生环境的时候他自己就会与人主动沟通。

    二、理解大于批评。

    孩子难免做错事,父母应该以理解的心态去跟孩子讲讲道理,不要总批评。关于孩子的事情,要尊重孩子的意见,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也让孩子慢慢学会看待事情。父母应善于并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孩子的长处,这样孩子的害羞心理会有所改善。

    三、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做准备。

    父母要多花一些时间引导孩子,让他适应和别人的交往。每次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之前,不要一再催促孩子“今天你可要记得和别人打招呼话”之类的。这样不但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还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

    四、家长要多陪伴孩子。

    很多孩子内向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导致孩子不愿与人交流。如果家长想要改变孩子这种性格,就必须要多陪伴孩子,积极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让孩子充满安全感,这样孩子慢慢的就会变得活泼起来。

    五、让孩子学会独立。

    孩子如果比较内向,不喜欢与外界接触交流,比较好的应对方法就是让孩子独立做一些事情,比如去超市买瓶水,或者是和邻居借点东西等等。这些锻炼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也敢于去接触自己喜欢的事物。

    六、多带孩子参加活动。

    每个人都是群居动物,不能脱离社会生存,如果自己的孩子特别内向的话,一定要带孩子多尝试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去融入集体,去找寻自己的归属感。可以带孩子去报足球班,篮球班等等,这种团队协作的地方更能够让孩子很好地融入进去。

    七、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内向的孩子做事情会更加专注一些,所以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进行培养,带孩子报名参加一些活动与辅导班,有利于帮孩子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在同龄人的带动下,孩子也能更快的融入群体,学着处理人际关系。

    2022-11-18 19:17查看全文
  •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学习

    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无法从根本上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其实,孩子的学习态度取决于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有的孩子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时不逃避、不抗拒、不畏惧,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水平较高,能够透过问题的表象探究其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学习?

    一、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

    学校里的知识、时间是有限的。只要孩子具备了良好的自学能力,那么,无论孩子在哪儿,都可以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学习。这样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孩子平时学习生活中,父母可以教导孩子学会利用工具书来查阅自己所不知道的内容,学会自己探索;还要帮助孩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克服懒惰,让孩子体会到主动学习带来的乐趣。

    二、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动机

    孩子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就会积极去探索,去仔细观察,这个过程就是提升孩子学习能力的过程;相反,如果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这样也就无法激起学习的欲望。所以,家长要想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首先就要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入手。

    三、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

    我们都知道,学习的成本,不仅靠能力和勤奋,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俗话说,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一半。如今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迅速,孩子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灵活地掌握各种信息,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好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有: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指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等。

    四、帮助孩子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如果孩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那么他的学习过程就会漫无目的,无法达到学习的效果。合适的学习目标,能够指引孩子学习的方向,给与他学习的动力,同时激发出孩子主动发掘自身潜能的能力。所谓合适的学习目标就是不能够过高,也不太低,而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定。不要违背孩子的意愿和要求,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五、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父母要培养孩子学会:预习功课,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听讲,对于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勇于主动举手回答,对于自己有疑问的还要大于大胆提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六、孩子做得好,就要鼓励

    许多孩子不爱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不到肯定,学习上总是失败,成绩总是不如别人,慢慢地就认为自己再怎么学也超不过别人了。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经常鼓励孩子,可以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帮助,只要孩子完成了,就要奖励,使孩子能体会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2022-10-31 23:19查看全文
  • 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独立

    家长不是孩子的“保护伞”,不能用家长的“强势”剥夺孩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应引导孩子独立解决矛盾。同时,家长要对孩子解决矛盾的方式进行积极引导和鼓励。在独立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孩子才能学会与他人主动沟通,遇到问题不再依赖成人,掌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智慧。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抓住各种机会为孩子提供独立解决矛盾的机会,让孩子逐渐尝试和体验,进而让孩子感受到成长的力量。

    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独立?

    一、鼓励孩子自己克服困难。

    孩子学习走路不小心摔跤了,父母不要立即伸手去抱,而是要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同样的,孩子在洗衣服、洗碗、收拾房间或者学习的时候遇到困难,家长也不要立即插手帮忙,而是先鼓励孩子再找找别的办法,可以在处理问题的思路上给孩子一些提醒和建议,但是不要直接动手参与。孩子只有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不断地成长强大。

    二、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的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强,在六岁以前学会自己吃饭、穿衣,自己睡觉,自己收拾玩具,甚至清洗自己的小袜子;在十二岁以前基本就可以学会生活的基础技能,这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的。所以,家长就不要对孩子事事包办,不要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孩子不可能依赖父母一辈子,所以必须具备照顾自己的能力。

    三、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来帮助孩子提升动手能力,让孩子更具备独立的技能。例如,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来玩折纸的游戏、自己动手用纸箱和饮料瓶做玩具的游戏等等,通过游戏的趣味性吸引孩子主动动手参与,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锻炼孩子的肢体协调力。家长也可以通过一些家庭竞赛的游戏,和孩子比赛收拾房间、比赛叠被子等等,让孩子慢慢具备独立的能力。

    四、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劳动。

    独立性强的孩子不仅可以照顾好自己,还可以照顾到别人,有较强的领导力和社交能力。为了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具备更全面的能力,能够更好地融入校园和今后的社会生活,家长可以邀请孩子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可以在家庭大扫除的时候进行分工,让孩子负责扫地或者给宠物洗澡一类的安全系数比较高的家务劳动,也可以在一些家庭事务上让孩子参与一起讨论一起决定。

    五、让孩子应对生活中的危险和困难。

    自我保护能力是在生活中保证身心健康和安全,顺利成长的必备能力之一。很多有远见的家长都很注重对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他们知道孩子的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大事,而保护他们的最佳手段莫过于让他们掌握保护自己的手段。

    2022-10-30 00:09查看全文

大家在问